我近期看完一本書,
書名是「休南洞的書店」。
讓我想起過去對於書本的記憶。
曾經問過我的母親,
懷我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嗎?
可能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定的憧憬,
總感覺自己「有可能有什麼不一樣」。
母親回覆我:「有,變得更愛看書,更常逛書店了。」
過去很難跟別人說起我對於書本的喜愛,
比起喜愛電影、電視劇、音樂,
要說自己喜歡書,
總覺得需要更多勇氣。
並且不那麼確定,
是真的喜歡書,
還是只是希望透過書本離開現實的生活。
如果是,那麽又算得上喜歡嗎?
但閱讀完「休南洞的書店」,
再次感受到自己是喜愛書的。
書,還有創作。
這也是為什麼12歲的時候,
寫了第一首詩。
我不清楚那是詩。
直到把寫的文字拿給父親看,
他說「哦!妳寫了一首詩啊。」
『書本不會讓我們站在他人的前面或上面,
而是幫助我們站在他人身旁。』
「休南洞的書店」中這段話,
讓我想起為何我喜愛書、喜愛文學。
閱讀的書籍,
越是長大,越是更多歷史、紀錄、企業行銷、溝通。
但是歸納過去我所閱讀的書,
多半是說著人「不完美」的人生。
就跟鋼琴樂譜一樣,
彈到2/3的時候,就是高潮迭起的部分,
然後歸為平靜。
有的時候主角會是英雄主義般,
從克難的童年,一路過關斬將。
有時主角一開始就是「含著金湯匙」,
但經歷一個巨大的挫敗後,
開始體會人生艱難,
而後東山再起。
當時的我為什麼這麼喜愛故事呢?
因為那代表著人生的起承轉合。
我曾經想過將人生寫成一部傳記,
這部傳記並非紀錄『偉人』,
強調自己的豐功偉業。
這個傳記就像過往世界歷朝代的鄉間野史。
它可能會被流傳,
可能也會消失。
但是我想要傳遞的主要是『一個聲音』,
因為我相信只要傳遞出去了,
那個聲音就會延展出去,
在不同的時空裡穿梭。
而我究竟想要傳遞什麼樣的聲音呢?
是「萬物皆有聲」。
我們彼此之間的聲音成為共鳴,
但是在單獨的時候,卻獨一無二。
在個體以及群體之間穿梭,
直到我們超越。
我們在乎被留下的,
也在乎沒有被留下的。
我們明白歷史是線性的,
同時也是共時性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在「休南洞的書店」中,
女主角問出了一句話,『作家您和自己的文字有多相似呢?』
這個問題就像是被問道「妳覺得自己和武曲貪狼有多相似呢?」
如果我被問了這個問題,
當下也無法回答。
我與我的文字有多相似?
我與我有多相似?
在過去的我會嘗試將幾個標籤貼在身上,
例如完美主義、謹慎、有條理等。
但是現在脫下那些標籤後,
我感覺很輕鬆,
答案是我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