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慈》與《烏合之眾》

讀《人慈》時,這本在電子書版本中共有1098頁的書籍。它的第20頁序言中提到以下這段話:

任何人若想鑽研所有釋放出來的邪惡,就只需要一本書:由法國人古斯塔夫.勒龐(Gustave Le Bon),這位在他所處年代堪稱最有影響力的學者,所寫的《群眾心理》(psychologie des foules)。希特勒從頭到尾讀完了這本書。墨索里尼、史達林、邱吉爾和小羅斯福也是。勒龐的書一步步詳述人們怎麼回應危機。他寫到,人們幾乎是立即「從文明的階梯上連降好幾階」。恐慌和暴力爆發開來,而我們人類便顯露真正本性(羅格.布雷格曼,頁21-22)。

基於對於《群眾心理》的好奇,在博客來發現2022年8月底剛由香港中和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最新版本,譯為《烏合之眾:群眾心理研究》(The Crowd: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)。據說這本書是古斯塔夫.勒龐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(這裡使用「據說」,是因為我並沒有閱讀這本書),挖掘因為恐懼,人們可以做出如何的行動。

透過這本書的內容介紹,發現古斯塔夫的論點和《人慈》的作者羅格.布雷格曼的想法背道而馳。羅格.布雷格曼想要強調在危急、困頓時人們依然具備的人性的光輝。古斯塔夫則是相反,他說明人們在艱困時刻,如何因為恐懼而互相撕咬彼此。

讀布雷格曼《人慈》的過程中,時常感覺掙扎。一方面想要相信人類的「仁慈」,並恰當地回應這本書的書名,人類存於A Hopeful History。但卻同時無法遺忘,在媒體、書籍、展覽中看見的人性黑暗面。當站在這個黑暗面之下,似乎就無法完全站在布雷格曼的角度,全然拋棄二元對立的可能性,站到「善」的那一方。

布雷格曼透過1940年9月,被史書稱為「黑色星期六」的「倫敦大轟炸」,呈現人們並未因為危機而變得歇斯底里、禽獸不如,反倒呈現「百無聊賴」與「詭異的平靜」(羅格.布雷格曼,頁26)。這對我來說難以想像,又稍微能夠想像。

2017年曼徹斯特體育場爆炸案發生不久,曼城警方在我當時住宿的私人學生宿舍位置附近,發現疑似未完全爆炸的炸彈。於是大批警力進入宿舍,將幾百位的學生們驅離宿舍。

那天下著小雨,曼徹斯特一如往常的灰濛濛。正在房間悠閒的讀書,幾位員警敲門並說完一段話後,我愣了一下隨後彷彿聽懂什麼,把筆電帶著,穿著整齊的離開房間。

宿舍中庭、門口聚集的人們並沒有大聲呼喊、慌忙的衝撞彼此,而是安靜、時而交頭接耳的站在雨裡。我問一旁的女孩,知不知道目前發生的詳細狀況。她說她不清楚,只知道我們可以暫時帶著私人物品,撤離到某個救難點。

還在學習,要站在布雷格曼還是古斯塔夫那一面。或者兩腳各跨一邊,就像可以同時選葛萊分多和史萊哲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