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謝商周邀請,分享《商業書10倍高校閱讀法》的閱讀心得。作者羽田康祐是日本朝日廣告公司的策劃總監,他利用在咨詢顧問公司習得的思考力,協助各行業的客戶。
以下整理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要點:
2.比起閱讀無數流動的資訊,資訊是否有效的「儲存」與「應用」更加重要。
3.進行主題式閱讀(大量閱讀類似主題的著作),能夠有效提升記憶效率。
4.閱讀過程中,時刻對於書中內容保持「懷疑」的態度很重要。
5.讀書過程中,要能夠發現書裡的「觀點」為何,立場為何。
6.要能夠發現是什麼樣的「因果關係」,讓作者有如此的觀點(立場)。
7.在遇到問題時,人容易在情急之下想要立刻尋求答案。但如果在過程中,「沒有學會應該採取怎麼樣的見解或思維」來尋找答案,恐怕會一直無法學到東西。我的解讀是,遇到問題時,如果自身並沒有學會要如何用恰當的方式來切入問題,那麼情急之下所獲得的答案,也只能留在當下。這個答案無法在未來有更多元的使用方法。
作者在書中提到兩個關鍵的「閱讀法」,第一是「讀觀點」,第二是「找準則」。
「觀點」是「看事情的視角」(What),看事情的視角越多,越能夠不被困在單一或稀少的視角中,而能更加全面的發現問題,因而也能針對問題個別擊破。
書中舉出的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趣。作者提到,有一位房東收到房客們「等待電梯時刻太長」(頁92)的這個抱怨。房東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利用電梯技術來縮短電梯的運作時間,但如此一來,就必須投入龐大的資金才能解決問題。
當房東以另一個視角切入重新檢視問題後,卻得到不同的結論。他站在「電梯使用者的觀點」上,發現其實房客們的觀點是「覺得等待電梯的時間太無聊了」。如此一來,房東要做的便是把房客們覺得因為等待而無聊的時間變得有意義、有趣即可。後來房東的策略是在電梯旁放置鏡子,讓房客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整理自己的頭髮、衣著,房客們的抱怨也大幅降低。
而第二部分是「找準則」。所謂的「準則」就是「如果那樣做,就容易變成這樣」的因果關係(頁132)。簡而言之,找「準則」是觀察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性,讓人們即使不曾有實際經驗,還是能夠進行某種程度上的預測。(但人們透過「準則」來預測事物發展性的假說是否正確,暫且不在這篇文章中討論。在這個讀書心得中,強調的是作者認為人們可以透過「找準則」來提升自己的閱讀力,進而提高創意)
舉書中的例子,對某個方向施以作用力時,就容易出現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。另一個例子是,AI的發展達到最適化後,會開始產生「以人為本」的設計思維。又或者,當會議的討論「前提」不一致時,會議容易產生糾紛。最後是,對於會議「結論」的判斷「基準」不明確時,會議容易拖延。以上都是「準則」,也就是「如果那樣做,就容易變成這樣」的因果關係。
這個部分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地方是,當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已經出現「作用力」,但尚未出現「反作用力」時,我們就能夠設想「反作用力」的市場可能會出現。(我不是股市專家,但這個「準則」在股市似乎特別靈驗?)
這本書中,作者給予我最大的啟發是「人必須透過觀點思考事物」。如果自己並未掌握自己的「觀點」,那自己就無法明確的告訴自己「我應該思考什麼」。爾後,知道「我該思考什麼」之後,如果不知道「用什麼方法思考(解決)比較好」,也容易造成思維卡關。因此在生活、書籍、經驗中大量搜集「準則」便非常重要。如果只有單一的觀點或者單一的準則,就只能產生單一的答案與假設,使得人們難以臨機應變。但擁有「讀觀點」、「找準則」兩者的能力,並能夠靈活運用,就能解決更多問題。